导师 潘绥铭 200506 中文关键词一 村落 外文关键词一 Village 论文中文题名 村落视角的性别偏好研究——场域与理性和惯习的建构机制 论文英文题名 Study on Sex Preference From the Village Angle of View-Constructive Mechanism of Field, Rationality and Habitus 论文中文文摘 性别偏好是指人们对生育孩子性别的意愿和需求,即人们期望生男孩还是生女孩。当性别偏好在特定的时空中转变成性别选择的实践并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问题就凸显出来了,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就是性别偏好(通常特指男孩偏好)的集中反映,而且这个问题在农村地区尤为严重。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必将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研究性别偏好问题很有现实意义。 国内外现有的性别偏好研究对本研究很有启发意义。国内性别偏好研究的升温与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是同步的,主要集中在性别偏好的成因、表现、程度、后果和对策等五个方面。纵观这些研究,存在以下倾向:一是宏观与微观相脱离的倾向,见数不见人,缺少对性别偏好形成和作用机制的分析;二是存在社会与个人相脱离的倾向,成为简单的社会决定论;三是在微观研究中存在片面的倾向,或者强调理性的作用,或者强调生育文化的影响。这种欠缺与其研究视角、调查方法和理论框架是分不开的。本研究从村落视角,以课题组成员在各自家乡的农村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的L村及邻村T村、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W村和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X村所进行的访谈资料为主,结合笔者下基层调研时的所见所闻,以及计划生育系统的干部所讲述的案例等相关资料,对性别偏好问题进行研究。 用以指导本研究的理论来源于美国当代社会学家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和法国当代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及社会资本理论。理性行动理论认为个人行动是有目的性的,理性即个人行动的目的性,包括经济理性和非经济理性。布迪厄的理论简而言之就是:场域的结构产生惯习,惯习决定实践策略,实践再生产场域的结构。场域既是指个人生活的空间,也指社会关系的网络。惯习是个人后天所获得的各种生成性图式,表现为一整套性情倾向系统。围绕场域、理性和惯习等三个核心概念,本研究提出了四个基本假设:理性和惯习都是在一定场域中形成;性别偏好的理性是在经济场域和非经济场域交织作用下形成的;性别偏好的惯习是传统生育文化在一定场域中的内化;性别偏好是理性和惯习共同作用的产物。围绕这四个基本假设,本研究重点分析了经济场域、社会场域和文化场域对性别偏好的作用,性别偏好理性及惯习形成和作用的机制。主要结论如下: 性别偏好的理性和惯习是个体在其所处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场域”概念的引入,较好地界定了环境的结构和关系特征。如果进一步对场域进行细分,可以分为经济场域、社会场域和文化场域。虽然经济场域、社会场域和文化场域都直接或间接地对性别偏好理性和惯习的形成有影响,而且它们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但是其中经济场域对性别偏好的理性、社会场域对性别偏好的非经济理性以及文化场域对性别偏好惯习的作用比较直接。场域是一种圈层结构,从对个体产生作用和影响的强度和频率来看,距离个体最近的圈层的作用最大,影响最频繁,依次为家庭、家族、社区和社会。农村居民性别偏好的理性和惯习就是在村落的各种场域中形成的。 经济场域是指个体所处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关系,特定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关系使得人们从经济价值的角度盘算生育孩子的经济效用。在村落,存在三种主要的经济场域:生产力场域、生产关系场域和经济效用场域。从生产力场域来看,在以体力为主要生产力的场域中,男性劳动效率高,抗风险能力强,与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结合的机会多;从生产关系场域来看,男性处于支配地位的比例大,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十分普遍,女性的劳动得不到承认;从经济效用场域来看,生育男孩是家庭致富的希望,是家庭养老的保障,能使家业和财产得以继承。 社会场域是指个人所处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在村落,社会场域是由家庭、家族和社区建构的社会结构圈和社会关系网。家庭场域对性别偏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男孩是对社会资本的期望,能使妇女地位提高,利于家庭稳定。家族场域对性别偏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男孩使得做母亲的在家族中有“面子”,可以扩大家族势力,男孩能够祭祖送终。社区场域对性别偏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男性在社区的公共事务中占有主导地位,在资源分配中处于主导地位,社区是一个以男性为主的人际关系网络。 文化是人的理性思维及其表现。文化场域主要通过观念文化、习俗文化和器物文化对个人产生影响。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和多子多福的观念对性别偏好有重要影响。婚嫁制度、财产和姓氏继承制度、养老制度和祭祖送终制度等习俗文化对性别偏好有重要影响,而且这几种习俗,在村落中已经制度化,并成为习惯法,且一项比一项顽固。对性别偏好影响较为深刻的器物文化主要是祠堂中供奉的祖先灵位、家谱或族谱和寺庙中的送子观音等。 由于男性支配关系贯穿于村落的各种场域之中,从而导致人们产生性别偏好的理性和惯习。 性别偏好的理性包括经济理性和非经济理性。经济理性表现为个人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效用场域的性别结构中所形成的生育性别价值观。非经济理性表现为个人在家庭、家族和社区的人际关系的网络中所形成的生育性别价值观。单纯用经济理性来解释性别偏好现象是没有说服力的,在某种程度上,非经济理性的影响更大。 性别偏好惯习表现为一套村落中的人们评价为正常和不正常的分类图式:有男孩的家庭、男娶女嫁、儿子养老、随父亲姓、儿子继承家业和财产、儿子上家谱或族谱、有儿子送终和有儿子祭祖都是正常的;与此相对应,没有男孩的家庭、招赘婚姻、女儿养老、随母亲姓、女儿继承家业和财产、女儿上家谱或族谱、没有儿子送终和没有儿子祭祖都是不正常的。 性别偏好的理性和惯习,必然不同程度地外化为性别选择的策略或实践,由此产生严重的后果。 直接的性别选择策略主要包括多生、采用民间偏方、鉴定胎儿性别及选择性别的引产以增加生育男孩的机会,还有溺弃女婴甚至迷信等,主观上满足了个体的性别偏好,宏观上却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 由于性别偏好的影响,家庭中对不同性别的孩子在经济上的投入是不同的,尤其在教育的投入上,男孩所得到的往往超过女孩,从而强化了两性的差异,客观上造成了各种场域中男强女弱的现实,强化了男性支配关系,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性别偏好归因于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在村落以致整个社会中,性别偏好的作用机制一直在起作用,并不断生成着社会性别差异和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存在。 当前在村落中也出现了一些惯习与现实相矛盾的现象,如养老方式上儿子养老的惯习与女儿养老的现实的矛盾,在婚嫁模式上“男到女家”的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更新的“两来两走”模式,既不是“从夫居”,也不是“从妻居”,而是单独居住,并经常在双方的父母家轮流居住的模式。在村落中,妇女的经济地位也逐渐提高,男性支配关系受到挑战。这些矛盾现象体现在人们的话语中就是“儿子好名,女儿好命”,从中我们看到了理性和惯习变化的可能性。 在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场域与理性和惯习的建构机制理论”。作为一种普适性的理论,这种理论不但能对本研究、即村落视角的性别偏好研究做出全面的解释,而且还可以应用到其它场域的实证性研究。 学科名称 03 法学 专业名称 030301 社会学 研究方向 性与性别的文化研究 学位名称 03 法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