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沙莲香 20040624 中文关键词一 身体感受 外文关键词一 Boby feeling 论文中文题名 身体·心理·社会——对慢性病患群体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论文英文题名 Boby·Psychology·Society__a Social-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论文中文文摘 人的健康状况与疾病不仅同人的精神活动、也同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对于人类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必须是建立在对人的精神活动的认识、以及对人与社会的联系的基础之上。因此,人类对疾病的认识与解读不仅仅是生理上、医学上的,更是社会的、文化的。人类对疾病赋予了一定的特殊意义与内涵,使疾病具有了社会属性。人们对疾病的感受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也是社会的、文化的和心理的。在人类生命的长河里,无论何人都有可能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条件下感染疾病,疾病对于感染者来说,他对疾病体验是一种全方位的体验,是一种对身体、对社会、对心理全方位的体验。人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是在人类所生存的社会活动中体现的,没有了这种社会活动,或者是其社会活动被局限或被剥夺,都将使其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大打折扣,甚至是丧失。然而,疾病患者的体验就是对这种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体验。这种体验不仅仅是一个患者的,更是一个患者群的。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讲,患者群的身心健康直接是自然、心理与社会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疾病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现象,它使人处在一种不和谐、不平衡、丧失或减弱能力和不舒适的状态,因为,病患是“一种已经被改变的生存状态”,这种改变可能是暂时的,也有可能是长久的,甚至是终生的。它迫使人们无法正常的生活或活动,无法参与到每天的工作和娱乐之中。而这种状态使人体味出一种对熟识世界的丧失感或隔绝感。这种状态会因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变化的程度、以及变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我们说,疾病以及由疾病引发的相关问题,并不仅仅是医学领域的问题,更是一种社会问题。疾病不仅仅造成某一个体特定身体的紊乱,扰乱他本人的正常生活,更会因病患而引发家庭、工作、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混乱不安,引发其情绪和精神的波动。当人的机体受到了疾病的侵袭,疾病不仅侵袭着他的机体,更侵袭着他的心理。病患者个人感受到的不再仅仅是由疾病引发来的机体感受,而是由个人所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引发来的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综合性感受。正像凯文博所说的,疾病被解释为连接身体、自我与社会之象征网络的具体表现。因此,从身体、社会与心理多元角度与关系中去探究人,以及人的生存状态是本研究的主要宗旨。 本文以社会心理学为研究视角,以慢性病患群体为研究对象,以访谈、问卷、观察等实证方法,研究病患群体在遭遇疾病变故之后所获得的独特的身体、心理与社会的感受。这些感受不仅仅是他们个体的,更是具有一定共同性的群体感受。这种群体感受是在社会活动中,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中产生的。身体的变故使病患者不得不重新认识自我、调整自我。疾病的社会意义影响并制约着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互动方式,以及对疾病意义的理解与解释。对患者群体形成了独特的心理感受与心理压力,使患者大多呈现出心理负性状态。 本文从三个方面入手探究病患者的感受,即身体、心理与社会。首先,疾病不仅使病患者的躯体遭受着难以与他人分享的病痛折磨,而且使其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反复迁延的病痛,使大多数患者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看病、吃药、病痛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体验,原本丰富、充满活力生活变得平淡乏味,他们无法与亲友交往,无法与家人、孩子郊游,甚至是无法扮演自己所期待扮演的母亲、妻子、丈夫等角色。久病使其成为家庭的中心,亲人对自己的照顾、对自己所做出的牺牲,自己对亲人的无力回报、无所作为,增加了病患者内心对亲人们的内疚或愧对,有的甚至会出现亲情危机,这些都加重了其心理压力以及心理负担。 其次,疾病使患者们的社会资源从获得、到维持、再到扩大发展,从求知学习、到工作职业、再到关系网络等方方面面都饱偿挫折、损失,他们遭遇不公平的待遇,甚至是歧视。他们难以获得、或者是拥有不均等的学习的机会,他们难以获得、或者是保留工作岗位,有的则是因疾病与晋升失之交臂。那些依靠不断地交往互动才能够发展维系的各种关系对于病患者来说也是非常艰难之事。疾病使他们无法正常的进行社会交往,新的关系难以形成或发展,原有的关系无法继续维系或发展。社会公众对疾病的不理解,以及社会文化对疾病所赋予的特殊意义,使患者被当作社会的另类,难以被社会接纳,无法正常地进行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大多数患者不仅得不到较多的社会支持,而且还会感受到社会歧视,使患者对他们的生活场域表现出一种无奈,甚至是不满。他们期望社会的关怀,期望社会的接纳,更期望社会的公平待遇。这样的生活场域给患者带来的更多的是负性的心理反应,他们由此产生了对社会、对他人的过度敏感,自尊的丧失,自卑感的增强,甚至是反社会的情绪出现。疾病使他们对周围的环境感受发生了变化,使他们的生活空间发生了变化,也使他们的资源、关系等发生了变化。因此,一定意义上讲,疾病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使他们的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在身体与社会的感受影响下,加重了其心理的负性状态,患者不仅因躯体的病痛而焦虑,更为生活的变化而焦虑;不仅因社会资源的损失与旁落而忧虑,更为社会的认知、社会的价值失落而忧虑;他们对自己的生存场景感到紧张,对自己的社会处境敏感而脆弱,对自己的社会价值与人生意义而悲哀、哭泣。对病患群体来说,疾病对他们的生活、工作、关系等方面影响普遍,他们的心理负性状态比较严重,传染性疾病的患者这些方面的感受还要强于普通疾病患者。 面对这种感受与问题,提出了三点思考。就宏观的人类生存环境而言,身体、心理与社会三者之和谐是人类生存的最佳状态,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应该尽可能地保持这种和谐的态势。对于病患群体来说,虽然身体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打乱这种和谐,但是,和谐是相对的,他们不能、也不应该再因此而增加心理的负担与社会认知的扭曲,他们应有一个良好的、宽松的社会生存环境,社会支持与社会关爱,促使他们再次实现三者的和谐态势。因此,身体、心理、社会三者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共同营造这种和谐。 就患者而言,虽然身体的变化带来了许多相应的连锁反应,这些反应造成了心理的紧张与压力,造成了社会认知的偏差,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损失与旁落,但是,你所要做的,也是不得不做的那就是要重新审视自我,审视自己的变化,作出适当的自我调整,认同变化,接纳变化,努力扮演好新的角色。只有自己接纳这种变化,认同这种变化,才能被社会接纳,被社会认同。尽管对于患者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没有人愿意把自己扮演成为病人,愿意失去自己的目标与价值。然而,感情替代不了现实,因此,重新审视自我,接纳变化,悦纳角色是患者为达成和谐生存所必须做到的。 就社会而言,社会文化虽然是历史演变积淀下来的遗产,但是,它也需要不断的丰富、充实,甚至是变更。这是社会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特性,在积淀中延续、发展、充实。因此,某种程度上讲,人类社会可以依靠社会营造来更新观念,推广知识,维护并创造着人类社会的和谐。人类的历史就是疾病的历史,人类对疾病的解释,以及社会对疾病所赋予的意义也同样随人类的认识而变化。因此,在医学治疗的同时,要给予社会治疗,社会治疗的根本就是在于社会要毫无疑虑地接纳它的成员,给予其尊重、支持与关爱,甚至是保障。给予的关键一是政策、制度的保障,二就是要依靠社会的营造。即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科学意识,增强人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的态度以及科学的处理问题的方式,用科学去营造我们的生活,营造我们的文化,营造我们的感情,营造出和谐美好的人类生存环境。 学科名称 03法学 专业名称 030301 社会学 研究方向 社会心理学 学位名称 03 法学博士 |